[Google Doodle] 2015 春節 一同來瞭解農曆年的由來吧~
新春的定義有幾種。最廣為接受的定義是以除夕開始,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,俗稱「新正頭」。另一種定義是從祭灶節(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)開始,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。現代新春在各地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主,其次為除夕,而且春節假期僅有數天(一般是除夕或正月初一開始,至正月初三至正月初六,按各地政府假期而定),因此所謂「過完年」或「節後」的說法未必指是正月十五後,亦可以指正月初一或春節假期過後。
除夕,又稱大年夜、年夜、除夜、歲除、大晦日,是過年前的最後一天。這天的確實日期會因為曆法而有所不同。傳統上漢字文化圈以農曆作為曆法,由於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,有三十天,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、年三十、年三十晚、年三十夜、三十暝(閩南語);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,臺灣人稱二九暝。
除夕時,人們會一家團聚,並有守歲的習俗,在大中華地區、日本和越南家中的長輩會發給晚輩壓歲錢,韓國近代也受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影響而有了發壓歲錢的習俗。而中國南方和越南等地會有年宵市場(或稱花市)。
家家戶戶貼春聯
除夕與清、盂、九三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慶,家家祭祖。除了拜祭祖先之外,吃年夜飯,放鞭炮等為一般常見的習俗。傳統上,在大年夜當天的中下午要在門邊貼上新的春聯。
年夜飯
又作團年飯,因為正值冬天,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,因此也稱圍爐,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、魚、年糕、長年菜等。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,有富貴之意;魚這道菜不能吃完,因為在漢語中「魚」和「餘」同音,有「年年有餘」的吉祥意思;年糕則有「年年高昇」之意;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。
壓歲錢、搶頭香
台灣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,豐盛湯鍋。年夜飯之後,長輩會發壓歲錢給晚輩,因為是用紅色的信封袋,故又稱紅包,中國古代也有用紅線將一百個銅錢串成一串外形類似麥穗,表示長命百歲。其中一個說法是歲與「穗」同音,在一些廟宇,會有不少信眾等待上頭香,插上新年廟宇香爐的第一炷香,據說代表吉利與神明一年的護佑。 除夕時,人們會一家團聚,並有守歲的習俗。
臺灣過年流傳著《沉島傳說》,其新年行事與傳統文化中的道教、佛教與民間信仰息息相關。隨著不同移民傳入並本土化後,仍保有其獨特性。古代臺灣人於除夕時有著「壓除凶事」、「驅鬼」之俗。除夕夜以黑鴨祭祀神明祈求壓除凶事;兒童則會購買口含鴨血、豬血或生肉的「紙虎」於門戶外焚燒;用以驅邪辟凶[12]。到了日治時期,人們曾在門頭掛著寫有「西方佛祖」白字的黑布旗,通常與柳枝與蒜根一同捆綁懸掛[13]。古代的過年也是台灣人的「結婚季」。民間迷信若婚禮不確實履行六禮便會受到神明懲罰。因此人們習慣在送神完後,便強制舉行婚禮。然而,基於迷信與節省心態,又習慣在除夕時將童養媳、新婦強迫「過門」、「合房」的戶內婚制,俗稱:「送作堆」。
早期在除夕這天,人們辭年、圍爐後便會在院埕進行「跳火盆」的遊藝。待到午夜「新正」後,家族成員著新衣,依序向神明、祖先行三拜九叩的稽首大禮,禮畢燃放鞭炮慶賀元旦,稱為「開正」。現代社會,人們仍多半守歲至午夜,子時一屆便是新正。現代除了家中的「開正」儀式不變外,各地亦有宮廟的「福開廟門」與佛寺「除夕撞鐘」。此外,新興的年貨大街、民俗遊藝亦甚興盛。特殊的風俗亦包含「春仔花」、「鳳梨花」(旺來發)、「甜粿」與「長年菜」等。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近期留言